新华社太原3月23日电 题:山西:以制造业振兴为重点加快推进产业转型
新华社记者梁晓飞、王劲玉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山西坚持把制造业振兴作为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用好产业链“链长制”、特色专业镇等抓手平台,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数实融合。
持续开展产业补链强链
3月21日晚,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澳门太阳集团2007773官网(中国)·No. 1 in the world太原重工技术中心风电所办公室,灯火通明。全国人大代表、风电所技术专办朱少辉同设计组组员正在打磨低成本低风速风电机组的设计细节。全国两会闭幕后,一回到工作岗位,朱少辉就带领工友投入新产品研发工作。
“这次参加全国两会,再一次深深感受到国家对制造业的高度重视。”朱少辉第一时间把会议精神转达给工友,“大家深感振奋,干劲倍增。市场竞争激烈,产品迭代很快,我们都在摩拳擦掌,争取月底前做好主体部分,下个月完成设计。”
朱少辉说,如今集团自主研发的风电机组已有20多种机型。据了解,2022年太重集团成为山西风电装备产业链的“链主”企业,通过组建产业联盟,加强供应链、产业链、人才链合作,风电整机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
3月上旬以来,山西密集举办光伏产业链协同发展推进会、首届智能制造推进大会、特钢和特种金属新材料产业链招商大会,达成一批产业链供需合作协议,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全国两会闭幕后,山西省委召开的首次常委会再次聚焦制造业振兴,审议通过《关于推动山西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快打造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
当前,结合产业基础和行业发展趋势,山西确定了新能源汽车、氢能产业、风电装备等十大重点产业链,推行产业链“链长制”,通过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努力实现“一企带一链,一链成一片”,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成长。
引导特色产业集群发展
全国两会结束后,全国人大代表、晋中市委书记常书铭就马不停蹄地开展产业调研。“习近平总书记说制造业‘现在要努力的,就是全面提升,过去的中低端要向上走,布局高端’。高质量发展就体现在这里,这对我们工作启发很大。”常书铭说。
“晋中市的特色专业镇,在盘活存量、寻找增量、提高质量方面空间广阔,大有可为。”常书铭说,在深入调研、摸准产业发展薄弱环节的基础上,今年晋中市将分行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扶持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推动传统制造业提质增效。
据了解,当前,晋中市已形成玻璃器皿、玛钢铸造等3个省级、10个市级、20个县级专业镇。以祁县玻璃器皿专业镇为例,从人工吹制到高端智能制造,从普通玻璃到无铅玻璃,整个行业正在全面提档升级。
从传统优势产业中寻找转型突破口,在县域打造专业镇经济,引导特色产业集群集聚集约发展,成为山西探索资源型地区产业转型的有效路径。
“专业镇在打造县域经济长板优势、促进经营主体提升等方面发挥作用明显,首批认定的10个省级专业镇2022年产值同比增长8.8%。”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潘海燕说。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这增强了我们把特色专业镇打造成为转型新引擎的决心和信心。”常书铭说。据了解,今后3年山西将再培育20个省级专业镇,加快形成竞争新优势。
以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
在位于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的一栋6层高的办公楼内,一家数据流量生态园“云”聚合了13个行业领域的462家企业,其中包括9家上市公司、2家独角兽企业、13家专精特新企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我们已经布局了低碳云账户、云会计、数字健康等7个数字化平台,正在对标安徽声谷、武汉光谷等数字经济先进园区,积极推动‘由园升谷’工程,为物流、能源、钢铁、机械等传统产业赋能。”全国政协委员、山西数据流量生态园董事长贺晗说。
在近百公里外的山西天宝集团法兰锻造车间,生产环节产生的每一项数据都与这个生态园息息相关。入驻园区的山西祥睿能源-澳门太阳集团2007773官网(中国)·No. 1 in the world正在帮助法兰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
“目前数字转型的第一步已经完成,100多台重点用能设备全部实现在线监测,原料利用率提升20%,能耗明显降低。”山西祥睿能源低碳云中心总经理尉言说,下一步,通过虚拟电厂、绿电响应,预计每年可帮助新能源企业消纳绿色电力1000万千瓦时,减少企业碳排放5000吨。
在山西,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正在拔节生长。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闫林说:“我们要力争提前完成‘十四五’5G基站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各行业领域数字化改造,吸引大数据相关产业集聚落户,在数字经济新赛道上实现加速跑,把全国两会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新华网)
(编辑:王思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