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日(星期二)10时,吉林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新闻发布会,会议的主题是解读《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
文字直播
吉林省政府新闻办于2022年11月1日10时召开《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政策解读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张玉广介绍相关情况,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志新,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包青春一同回答记者提问。省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贾鹏锋主持了本场发布会。
贾鹏锋: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上午好!
欢迎参加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做好黑土地保护工作的同时,一直不断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今年9月21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这是吉林省出台的第一部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政策性文件。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指导意见》有关内容,我们邀请到了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张玉广先生向大家介绍相关情况。共同参加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水利厅副厅长刘志新先生,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包青春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请各媒体对新闻发布会的内容给予充分关注和深入报道。
首先请张玉广先生介绍情况。
张玉广:
各位记者朋友:
上午好!
我主要从三个方面介绍制定出台《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有关情况。
一、出台《意见》的背景
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视察时提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8亿亩耕地红线要守住,5亿亩盐碱地也要充分开发利用”。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分类改造盐碱地,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吉林省积极推进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去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千亿斤粮食”工程,将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确定为八大工程之一。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我厅会同水利厅、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组织起草了《关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省政府办公厅9月21日正式印发实施,这是吉林省出台的首个关于盐碱地综合利用的政策文件,对全省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作出了系统安排。
二、《意见》的主要内容
《意见》共十一章,35条,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明确目标任务,分别提出到2025年、2035年新增耕地目标。二是深化调查评价,摸清后备资源数量、分布、水资源匹配、土地权属,形成数据库。三是加强规划统筹,明确布局、规模和时序,确定实施流程和建设内容。四是规范项目管理,因地制宜,充分论证,严格程序,确保新增耕地数量、质量真实可靠。五是加快水利工程,完善水资源匹配格局,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六是推广改良技术,总结评价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成熟度,形成符合实际的技术体系。七是加强良种选育,搞好耐盐碱作物育种和种植技术推广。八是管控生态安全,充分论证评估,减少项目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九是拓宽资金渠道,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发行政府专项债券,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十是严格后期管护,完善新增耕地管护制度,加强对承包经营的日常监管。十一是强化保障措施,从组织、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提供保障。
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支持符合条件的投资主体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公司信用类债券,用于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拓宽了社会资本参与的融资渠道,并保障社会资本获得合理利润。我们将一如既往地欢迎社会各界参与到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中来,共同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一份力量。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省直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在抓好盐碱地治理项目实施、推广应用盐碱地治理成熟技术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推动《指导意见》落地见效。欢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提出宝贵建议,帮助我们更好地推动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贾鹏锋:
感谢张玉广先生。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提问之前请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机构。
吉林日报记者:
请问盐碱地综合利用工程主要投入在哪些方面,由谁来投资?
张玉广:
我先解答资金投向问题。盐碱地综合利用要通过土地整治项目来实现,根据国家发布的《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规范》,项目投资主要用于: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溉与排水、农林防护、农田输配电、土壤改良等工程。
关于投资主体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府投入。《指导意见》规定:各级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按规定统筹相关项目和资金,支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科学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做好年度预算安排;二是社会资本投入。《指导意见》提出: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元主体参与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此外《指导意见》还对支持发行政府专项债券,创新投融资模式,鼓励金融机构支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这将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的资金保障提供支撑。
中国日报记者:
目前吉林省适合在盐碱地种植的耐盐碱品种选育审定情况如何?
包青春:
近年来,吉林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等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相关科研单位在西部典型苏打盐碱地建立了一系列耐盐碱品种选育试验点、试验站,通过利用耐盐碱优势亲本筛选、地理远缘杂交、高能重离子辐照诱变等技术,采取低世代群体耐盐碱鉴定、穿梭育种、生态基因聚合、熟期精准标记等手段,先后选育审定通过了一批耐盐碱品种。玉米主要有四单19、吉单27、吉单505、吉单35、吉单535等5个耐盐碱品种,水稻主要有长白9、吉粳88、白粳1、东稻2、东稻4、东稻12、白粳2、吉粳816、东稻122等9个耐盐碱品种,大豆主要有东生118、中吉602、吉林23、吉林31、吉育608、吉育58、吉育232、吉育259、吉育204、长密豆30等14个耐盐碱品种,高粱主要有白杂11、白杂13、白杂14、白糯1等耐盐碱品种,为吉林省开发利用盐碱地、实现“千亿斤粮食”目标奠定了基础。
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
《指导意见》中提出“坚持以水定地、有序开发”,众所周知,水利是农业的基础和命脉,请问在吉林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水利是如何从水资源和水利工程方面予以支撑和保障的?近期将重点开展哪些工作?
刘志新:
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是实现吉林省“千亿斤粮食”目标的支柱性工程,省水利厅站在粮食增产“耕地是根本,命脉在水利”的角度,高度重视,坚持水利先行,全力落实水资源保障和推进水利骨干工程建设。
一是科学论证“需要多少水、水从哪里来”的问题。《指导意见》提出,到2035年,全省开发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实现新增耕地365万亩,共需水15.53亿立方米。经分析,在水利部分配给吉林省嫩江流域地表水水量指标外,还需新增3.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量。我们将按照节水优先、优化配置、远近结合的原则,近期,通过大力实施农业节水、调整嫩江上游尼尔基水库调度运行方式等保障用水需求;远期,依托国家正在推进的东北水网建设,统筹优化重大水利工程布局加以解决,水资源是可以保障的。
二是系统研究“水土匹配”的问题。实现新增耕地,首要是破解“有地无水”的困局,解决“水土不匹配”的矛盾。对此,我们结合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分布情况,在加快推进在建松原灌区建设、已建五家子灌区和大安灌区达产、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工程基础上,以构建“两纵四横”吉林全域水网为核心,系统谋划了中西部供水、引嫩入白扩建、大安灌区二期、扶余骏平灌区等水利骨干工程,通过建设一批引调水和灌区等水利保障工程,进一步优化水土资源匹配格局,完善干支渠输水体系,将切实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坚实水源保障。
三是突出抓好近期项目落地。围绕《指导意见》提出的2025年近期新增耕地目标,省水利厅已成立工作专班,赴白城、松原、大安现场调研指导,部署地方提前开展水利骨干工程前期工作,明确实施主体,制定推进时间表和路线图。目前,引嫩入白扩建、大安灌区二期、松原灌区片区水利骨干工程可研报告及前置要件编制工作已经全面铺开,并已完成可研初稿,力争年底前立项获批,2023年开工建设,2025年前为新增30.15万亩水田提供灌溉用水。其间,我们将积极与自然资源部门共同研究水利骨干工程和田间土地整理之间的匹配协调,达到同步实施、同时见效,确保吉林省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取得预期目标。
香港商报记者:
在刚才的政策介绍中,提到了项目实施管理的问题,请问在实践中是如何具体操作的?
张玉广:
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主要包括前期、实施、验收三个阶段。
前期阶段的要求是:属地政府组织开展土地清查,理清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因地制宜,科学确定项目区域,对拟实施项目可行性进行充分论证,并严格履行立项审批。实施阶段的要求是:项目施工严格按设计开展,项目建设要综合配套各项农业生产设施,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项目新增耕地达到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验收阶段的要求是:项目施工结束后,市县政府会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会同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林草等部门,对项目进行竣工验收。按照职责要求严格把关,确保工程质量。
中国吉林网记者:
吉林省选育审定的耐盐碱品种在盐碱地种植表现情况如何?
包青春:
吉林省选育审定的耐盐碱品种,在实际种植中,部分品种田间长势表现良好。东稻4耐盐碱水稻品种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科-澳门太阳集团2007773官网科技促进发展一等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吉林省水稻新品种高产竞赛第一名,实测产量849.37公斤/亩,创吉林省水稻高产历史最高纪录;吉粳816耐盐碱水稻品种曾荣获全国优质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500万亩,大面积生产中产量超700公斤/亩;长白9耐盐碱水稻品种荣获吉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直是新开盐碱水田的首选品种,种植面积占盐碱稻区70%以上;东稻122耐盐碱水稻品种去年在大安市叉干镇苏打盐碱典型稻区测产632kg/亩,比当地主推品种增产10.6%,高产地块产量达到721kg/亩;东生118耐盐碱大豆品种今年在前郭县查干花镇225亩中重度盐碱地测产为150.4公斤/亩,在长岭种马场4500亩覆沙改良的盐碱地测产为211.08公斤/亩;白杂11耐盐碱高粱品种每年推广面积在5万亩以上。这些耐盐碱品种都适合在吉林省西部等苏打盐碱地区推广应用,能够为吉林省开发利用盐碱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吉林广播电视台记者:
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技术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请问这方面吉林省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储备?
张玉广:
的确如此。盐碱地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吉林省西部盐碱地属于典型的苏打盐碱地,也是最难治理的盐碱地类型之一。多年来,数十家科研技术团队在吉林省西部进行了长期的土壤改良和种植实验,从施用改良剂和有机物料、改进耕作技术、发展智慧农业等方面不断探索,为吉林省西部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积累了经验,储备了较为稳定成熟的治理技术。
去年以来,我厅在大安市建立了盐碱地改良技术示范基地,引入10家技术团队开展盐碱地改良技术“比武打擂”,进行实验示范。今年7月22日,吉林省召开盐碱地改良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进行学术交流。7月23日,由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澳门太阳集团2007773官网等机构发起,成立了大安盐碱地研究院,汇集多家科研团队、多层次科研人员合力攻关。这些措施,将有效推动盐碱地治理技术的不断形成和推广应用。
贾鹏锋:
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
(来源:吉林省人民政府网)
(编辑:王思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