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国悦。高龙安/摄
中新网吉林新闻2月27日电 (记者 郭佳)过去十年,中国组建各种形式医联体1.5万个,可谓遍地开花。不过,全国人大代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很多医联体建设仍处于模型构建阶段,存在许多现实困难,若要推进医联体向下生根需要在精准性上下真功夫。
医联体建设是中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和制度创新,是分级诊疗建设的重要载体。
吕国悦。高龙安/摄
吕国悦指出,医联体建设使全国医疗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逐步向基层流动,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才、患者涌向大医院,基层公立医疗机构设备陈旧、人才短缺、水平落后,民营机构不受患者信任、费用高昂等局面。
吕国悦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医联体建设仍处于模型构建阶段,成立的联合管理工作机构冗杂庞大,呈现出所有人都在管、但其实没有人真正管、甚至外行指导内行的状态。大医院派出的专家在基层的工作缺乏有效激励、监督和管理规范,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难以真正下沉基层,带动基层。
吕国悦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回到建立医联体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初衷,即运用分级分层分类的临床思维,平衡医疗资源和救治需求,让轻、重、急、危各类疾病患者都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吕国悦表示,现阶段通过对口支援、科室共建、人才下沉、多点执业、联合门诊、联合病房等途径,促进牵头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等普遍性的框架模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但仍需要在精准推进医联体建设上下真功夫。
对此,吕国悦建议,医联体建设战略布局要目标精准,不能千篇一律;三级医院帮扶举措要力道精准,不能隔靴搔痒;健康宣传要投放精准,不能自说自话。
吕国悦进一步解释说,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三级医院的优势特色、被帮扶医院的短板弱项、服务区域民众的综合健康需求等,要在战略部署和规划下推进;创新紧密型医联体协作模式,促进人、财、物统一调配;增加各项改革举措、服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及时性,打通医患之间的消息壁垒,提升民众对三级医院的了解程度和对基层医院的信任程度。
吕国悦认为,今后,三级医院的工作人员必须能适应在核心医院工作的新模式,不论是医护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要掌握在不同医院进行不同的角色转变的能力,这是落实分级诊疗,真正实现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三级医院不可推卸的责任。(完)
(来源:中新网吉林)
(编辑:王思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