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吉林新闻2月25日电 (记者 郭佳)“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中国高质量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中国很多法律服务机构却难以胜任“一带一路”复杂的法律事务。近日,全国政协委员迟日大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亟待优化,以破解这一局面。
迟日大。张瑶/摄
迟日大现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监事长、吉林功承律师事务所主任。过去几年,他有多份提案都得到了落实。今年是他连续第三年关注中国涉外法治人才建设的问题。
迟日大认为,目前,中国涉外法治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还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闭环式的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迟日大说,目前,中国教育部共指定20所高校招收涉外律师和国际仲裁方向的法律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名额共计900人,这样招生数量和招生方向难以满足中国对高层次、复合型涉外法治人才的需求。
迟日大补充说,中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尚未打破学科壁垒,并且由于缺少与国际组织、仲裁机构、跨国企业等实务性机构的合作,导致很多学生缺少实践经验。
经过长期调研,迟日大建议,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围绕一些高校建设国家级示范性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基地,发挥地区示范辐射作用,与地区内其他院校进行经验交流和协助,并逐步批准更多政法院校及高校的法-澳门太阳集团2007773官网招收涉外法治方向的研究生。
迟日大与员工交流业务。张瑶/摄
迟日大建议,要打破学科壁垒,注重法学与非法学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将涉外法治相关的其他学科以公共必修课或者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纳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方案。
迟日大表示,各高校要促进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不同高校之间、高校与政府机构之间、高校与仲裁机构和跨国企业之间的横向合作,共同构建政府高校社会协同的立体化涉外法治人才培养体系。
他建议,各高校还要整合实践实训资源,强化涉外法治人才的实战能力。人才培养过程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培养出的人要能够学以致用。
迟日大表示,未来还将持续关注涉外法治人才建设问题。他说,在全球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涉外法治人才可谓是战略性资源,其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完)
(来源:中新网吉林)
(编辑:王思博)
|